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知/快讯/ 正文

业绩压力进一步凸显 海盐宏达小贷主动退出试点 宏达小贷旗下小贷牌照或降至2张

导读 财联社8月7日讯(记者 史思同)小贷行业收缩、清退趋势仍在持续。8月7日,新三板挂牌机构宏达小贷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海盐宏达小额贷...

财联社8月7日讯(记者 史思同)小贷行业收缩、清退趋势仍在持续。

8月7日,新三板挂牌机构宏达小贷发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海盐宏达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盐宏达小贷”)退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相关申请已于昨日获监管批复核准。

业内专家认为,监管持续趋严是推动小贷机构数量不断收缩的重要因素,海盐宏达小贷此次退出,或是受监管合规性、经营不达预期以及母公司战略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未来,小贷机构需加强合规性发展,同时充分挖掘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的需求,增强自身竞争力。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宏达小贷经营压力逐渐凸显,业绩降幅持续加大,其中海盐宏达小贷去年营收及净利润均下滑25%左右。而就在去年4月份,宏达小贷又合资设立了一家科创类小贷公司“浙江君和科创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君和科贷”)。这意味着,海盐宏达小贷退出后,宏达小贷旗下仍有两张小贷牌照。

小贷行业持续清退,海盐宏达小贷退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据了解,对于海盐宏达小贷退出试点一事,浙江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在批复中明确要求,海盐宏达小贷及其股东要依法依规处理好小额贷款公司的债权债务等事项。同时,退出试点后,不得再以小额贷款公司名义从事发放贷款等相关业务,不得使用全省的浙江小额贷款公司标识及相关商誉等。

随后,宏达小贷发布公告,对子公司退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情况予以通报。同时,宏达小贷表示,其将根据批复要求,督促该子公司依法依规办理退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后续相关工作,以实现平稳有序退出。

对于此番退出试点的原因、影响,以及后续业务发展规划等相关问题,财联社记者联系宏达小贷进一步了解情况,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告诉财联社记者,在近年监管部门的整治及行业自身的“减量增质”下,小贷行业逐步正规化。海盐宏达小贷此次退出可能是出于母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的考虑,同时也存在经营不达预期、监管合规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实际上,近年来,小贷行业一直处于持续清退的状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428家,较巅峰时期减少了超3500家;贷款余额7581.41亿元,也较巅峰时期减少了约2200亿元以上。

对此,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也进一步指出,监管持续趋严是推动小贷机构数量不断收缩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有部分小贷机构由于母公司战略调整,或是在当下市场环境中未能形成有效竞争力、经营不善等,选择主动退出市场。

经营压力进一步凸显,旗下小贷牌照将缩至两张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目前宏达小贷旗下已有三张小贷牌照,除母公司海宁宏达小贷(即宏达小贷),以及正在退出的海盐宏达小贷外,还有近两年刚成立的君和科贷。

具体来看,宏达小贷成立于2008年9月,是浙江省第一家获得营业执照并正式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2016年2月份,宏达小贷以资本并购方式实现业务扩张,拿下海盐汇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控股权,并更名为海盐宏达小贷。

随后2023年4月份,宏达小贷又与宏达控股集团等十余位股东共同出资设立了君和科贷,持股比例约35.87%。彼时,宏达小贷表示,君和科贷的设立主要是基于公司战略规划与经营发展需要,通过成立科创类小贷公司有利于小额贷款业务的拓展。

因此,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海盐宏达小贷的退出,或是由于多个小贷牌照中业务有所重叠,同时综合当下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考虑,母公司所做出的战略调整。

实际上,近年来宏达小贷经营情况也并不理想。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宏达小贷资产总额为12.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8%;而负债总额则下滑7.79%,降至2.76亿元。与此同时,其净资产也有所下滑,期末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8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58%。

业绩方面,2023年,宏达小贷实现营业收入14233.31万元,同比下降2.39%;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53.95万元,同比下滑8.11%。其中,海盐宏达小贷实现营收2690.54万元、净利润1794.47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4.05%、25.56%。

今年以来,宏达小贷业绩压力进一步凸显。截至一季度末,宏达小贷资产总额为11.56亿元,较年初下降4.05%。同时,一季度实现营收1818.70万元、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2.11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9.25%、45.11%。

在苏筱芮看来,宏达小贷业绩有所下跌一方面是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近年来大、中型持牌金融机构下沉,渗透到地方金融业态,小贷公司生存空间受到一定挤压。未来,小贷机构需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定位,研判各项监管红线,同时充分挖掘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的需求,灵活拥抱场景和消费行业,持续提升服务能力与科技水平。

(财联社记者 史思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