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知/快讯/ 正文

独家对话来也科技董事长汪冠春:未来仅3-5家企业级AI Agent公司能存活|钛媒体AGI

导读 (图片来源:unsplash)“我不是特别看好ChatGPT能够变成一个超级AI应用,把Google、Meta都颠覆掉。尽管和来也科技同年成立的OpenAI做得非...

(图片来源:unsplash)

“我不是特别看好ChatGPT能够变成一个超级AI应用,把Google、Meta都颠覆掉。尽管和来也科技同年成立的OpenAI做得非常棒,但可能来也(Laiye公司)的寿命会比OpenAI更长。”

8月初,来也科技董事长兼CEO汪冠春在钛媒体AGI独家对话中表示,从市场来看,ChatGPT很难成为一个颠覆谷歌的超级 AI 应用。尽管 AI Agent是生成式AI重要发展方向,但未来2-3年内,To B市场可能只有3-5家能够存活下来,To C应用市场则会迎来“百花齐放”,很多小而美的公司都将涌现出来。

时间拨回到2015年之前,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的汪冠春,是最早学习机器学习技术的中国人,他当时看到视频推荐算法带来的创业机遇,决心要做“中国的Netflix”。

汪冠春和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商讨新项目并拿到100万元融资后,决定回国创办“今晚看啥”。

而仅创立一年多,这家公司就被百度所收购,随后他在百度自然语言处理部门负责智能交互应用,曾任百度智能交互应用团队、小度(度秘前身)和百度筷搜等项目负责人。

随着创业的经验、技术的成熟、行业的洞察不断累积,不甘寂寞的他萌生出新的想法:再做一款能让每个人拥有智能助理产品——来也科技由此诞生。而就在同一年(2015年),美国OpenAI也在马斯克、奥尔特曼(Sam Altman)等人的支持下成功创办。

过去9年间,与很多创业公司一样,汪冠春和他的“来也科技”不仅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繁荣时代,而且感受到AI行业从融资火热到低谷、再到ChatGPT使得AI重回巅峰的整个过程。

大环境驱使下,来也科技也经历了多次转型升级,最终锁定企业级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赛道,并且跑进了国内行业头部——来也连续四年入选Gartner全球RPA魔力象限,市场执行和技术愿景上超越了百年企服巨头IBM,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厂商。而汪冠春本人则入选了2023《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

融资层面,2022年4月,来也科技完成 C++轮7000万美元融资,C轮累计融资金额超1.6亿美元。本轮融资由厚朴 Magnolia 成长基金领投,优山资本和VMS Group鼎珮集团联合领投,远东宏信旗下周济同历参与投资,老股东光速中国和光速美国持续跟投。在此之前,中国平安旗下平安全球领航基金、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红杉中国、双湖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都入股了来也。

眼下,对于进入不惑之年的汪冠春来说,来也科技面临巨大新机遇在于,随着 AI 大模型技术带来市场新的需求,公司也将迎接新的开始:AI Agent(智能体、代理)。

今年6月,来也科技基于数字化劳动力平台推出多个AI Agent数字员工产品和相关解决方案,以及用于To C端的小来早晚安助手。

汪冠春对钛媒体App表示,RPA与AI Agent技术密切相关。To B领域,企业的知识文档,包括规章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往往存储分散、处理复杂,且缺乏自动化处理手段。这些文档的处理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而且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其处理和应用高度依赖于专家介入,成为制约业务效率提升的瓶颈。而来也科技推出的的知识管理和问答助手,结合大模型、RAG、RPA和IDP技术,实现对这些文档的自动化理解和知识生成,为企业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

汪冠春指出,来也科技希望在B端的AI应用实现生产力提升,而在C端提供“情绪价值”,且不断通过反馈和技术迭代,从而让来也实现国内AI Agent商业化的全覆盖。汪冠春虽然相信Scaling Law(尺度定律),但他认为,在算力和成本均衡下,利用小参数模型API不仅降本增效,而且还能实现 AI 应用的商业化。

汪冠春强调,未来2、3年内,市场很难出现AI超级应用,但来也科技希望通过500多家国内头部企业的客户服务经验,以及自身的成本控制,促使AI Agent能够完成商业化生态。

“今天我们仍在低谷的过程当中,有些环境还没有改善,还要为明年更差的经济环境做准备。然而,来也调整的比较及时,所以我们更有机会去筑底。”汪冠春称,如今,来也已逐渐走上盈利道路,所以未来公司并不依靠资本来“输血”。

来也科技董事长、CEO汪冠春

以下是汪冠春与钛媒体AGI的独家对话速记,经钛媒体AGI编辑整理:

钛媒体AGI:来也AI Agent产品使用的是哪一家模型API?你们是如何把AI Agent产品和RPA业务进行组织管理的?

汪冠春:来也今天的定位就是做AI Agent。我们分了两块:一个是面向个人AI升级的,另外一个是面向大客户的AI Agent 企业方案。

那么,RPA肯定是符合在面向大客户的AI业务下一个很重要的产品线,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产品线。而且我也认为,围绕RPA业务发展起来的这些客群,他们未来都是需要AI Agent企业应用解决方案。

我们另外一个业务就是面向个人C端的AI Agent应用,比如我们做了一些从情感陪伴角度、打动个人用户的智能体产品,当然,我们依然在不断探索。

模型层面,我们B端大客户方案主要由智谱AI基础模型提供,C端主要由豆包、文心一言等众多模型提供。

钛媒体AGI:最近一年来,AI技术进展很快,相比此前国内To B行业节奏,AI行业更“卷”一些,那么来也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

汪冠春:两者确实不太一样,但我认为,当前都还在拥抱大模型相对早期(阶段)。首先我是非常坚定的相信大模型会带来极大的变革,这个就像当年电脑带来的变革一样,无论面向个人生活,还是工作,它都能带来了极大变革,会与当年互联网类似,甚至有可能会更大。

那么,如果把 AI 应用分为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其中,生活场景今天有可能会跑得更快一点,但是我不觉得会出那种超级应用。你也看到,Character.AI的创始人也投奔谷歌了。所以,如果它(AI)真的有机会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应用的话,肯定资本会注入更多资源去挑战谷歌,但最终并不是这样的。因此,超级应用可能在两三年内就不会出现,但是会带来很多小的应用创新,比如能力增强、体验提升、增加情感价值和使用价值等。

更大的机会在于To B端,AI 技术更大的价值是在工作成本上面释放出来的。所以,如果看未来两三年,企业场景下或者工作场景下有可能会出现 AI 的超级应用,带来生产力的明显提升。在这其中,一种就是数字员工,所以,RPA是数字员工的第一阶段,AI+RPA是数字员工的第二阶段,而AI Agent这种形态是数字员工的第三阶段。在我看来,这个产品(数字员工)在未来2~3年可能会成为一个超级应用,因为它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生产力提升。

钛媒体AGI:最近几周,大家开始讨论“AI 泡沫化”,你如何看待资本市场对于 AI 公司持续亏损情况表达担忧情绪?

汪冠春:我非常认可——AI 行业一定有泡沫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公司还是要找清自己的定位。

比如我一直强调,来也科技不是一家AI公司,而是AI+公司,做智能助理、智能体的公司,从创立第一天就是这个想法,因为 AI 这个词太泛了,什么都可以是AI范畴里面。

在我看来,AI Agent这种事可以赚钱的,无论是个人还是面向企业,无论是情绪还是生产力,我们都可以从此领域通过创造价值赚到钱,所以企业对于清晰的定位很重要。

AI一定会有泡沫,如果没有泡沫的话,不可能去让底层模型企业大量投入,能够真的推动起来。你说百川、OpenAI这些公司最终能不能赢,我觉得不一定,甚至ChatGPT这个产品很可能5年后就没人用了,就想当年很多软件企业被微软收购或者打败一样,

很多 AI Agent应用能够大幅提升效果,或是带来一些新的应用,这都是在泡沫当中被推动、被发现的事情。当 AI 泡沫破灭的时候,这些Agent产业化真的有价值,那部分(精华)还是会被留下来的。

我们不想去玩王小川他们在玩的(基座模型)游戏,我们也没有这个实力。我非常相信Scaling Law了,但我同时也不认为这(Scaling Law)是 AGI 最佳实现方式之一,因为投入太大了,这相当于你打造了一个非常“低效的大脑”。

举个例子。为了打造一个跟博士生一样的大脑,你要花数十(1000/10)亿美金,这个投入太大了,其实应该可能还有其他更高效的方式能够达到类似效果。在今天这种工具和这种数据量的情况下,他能够驾驭好的话,其实做AI Agent成本不用太高,哪怕用GPT的AGI,仅仅每月10美金也能做出一款不错有商业价值的应用。

所以我的观点是,首先,大公司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或者说让政府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去投入更多的资源,把这个算力基建搭建好,然后通过Scaling Law发现今天基座模型能够到达什么样的性能水平;其次,再通过研究机构去提高效率、优化算法和数据,促使 AI 应用实现更好的效果;最后,AI Agent能够把复杂流程拆解不同环节,形成端到端的任务能力,从而希望取代顶级的人才和工作任务。

钛媒体AGI:如何看待 AI 这种前沿技术的“长期主义”,和风投行业的“短期主义”?

汪冠春:的确,一家公司经营过程当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包括管理团队、你背后的投资人之间,大家要形成一个比较良性的合作合伙的关系才能够驾驭。

我觉得对很多公司,这个矛盾是真的是存在的。甚至有时当它出现冲突的时候,(这个矛盾)对很多公司是致命的。

以前有本书叫《跨越鸿沟》。为什么很多公司在这个过程的发展过程当中跑通了PMF,但最终会跌入死亡之谷,因为当你发展特别好的时候,预期特别高,投资人给了你很多的钱,尽管有巨大的发展,但,它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你在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很明显的差别,就好像一家明星公司做得很好,突然间永远开始达不到它的目标,增长目标永远达不到。然后大家本来都表扬你,现在都是批评你,再后面出现团队内部的问题,然后投资人对此的矛盾,导致公司本来是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反而死掉了。

这些事情很多人都已经总结过,但大家无法避免。现在中国也在重新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作为一个相对理性一点的创业者的话,提前知道风险在那边,虽然不可能完全绕过坑,但是能降低负面影响。

比如说,来也两年前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其实我们当时完全以增长为目标的模式下发展,每年100%的增长。但是到2022年下半年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感知到市场的一些变化,无论是客户侧还是资本侧,因此,我们那时候就开始做调整,不希望“死掉”,转向盈利性作为公司重要发展目标,现金流管理作为管理层最重要的目标,这个在2022年下半年就已经形成了共识,而且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转变基本完成。

当我们做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来也最后还是能够存活下来,否则的话会出现现金流断裂。我认为,作为相对有经验的创业者,因为我自己是连续创业,然后同时我们打造了一个比较平衡的高管团队,加上也有比较有经验的投资人在我们董事会上,大家最后决策过程中能做出正确的方向。因为那时候我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踩了油门”希望再搏一把,也许我就跨过鸿沟,再去调整,这是我觉得很多现在还在挣扎的创业者想法。

另外就是“踩刹车”,先保存实力然后再做更高、更确定性的事情,来也那时候也做了正确选择,导致现在我们可能还能够持续的发展。

就像比尔·盖茨说的一样,他们公司永远只有9个月的时间。

但我们,一直还是很清晰的,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是从现金流的角度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这背后包括专业的经营团队,以及企业文化带来的团队触动。

现在,我们大家都非常务实了。曾经我想象过这个公司怎样做到百亿收入、千亿市值,但我现在比较务实的想法是,能够在未来3-5年内成为包括中国、东南亚等的全球AI Agent领域市场领导者,届时企业10亿收入规模的盈利性要在20%左右。

钛媒体AGI:来也如何打造AI Agent生态?

汪冠春:生态非常重要,而且就是说有更多的玩家进来,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基础模型的公司,或是运营的公司和客户。我们应该是会来也定位上面去为生态做贡献,或是构建 AI 大生态当中一个我们自己的小生态。

当前,我们最主要的定位,还是解决工作流程的自动化问题。那么,我们要构建 AI Agent生态,当中包括80万的开发者,以及一批新的开发者加入其中,通过社区方式解决更多反馈。所以,这是我们一直会做的这件事情。

另外,我们本来还有合作伙伴生态,包括渠道、大模型开发商、四大咨询公司等等,我们会去不断发展壮大,给客户创造更大价值,产生更深层次合作关系。

钛媒体AGI:你认为现在来也属于9年来最高光的时刻吗?

汪冠春:不是,我认为现在来也依然在低谷的过程当中。有些环境还没有改善,外部经济环境其实可能是更差,还要为明年更差的经济做准备。唯一的就是说,来也调整的比较及时,所以我们更有机会去筑底,为未来做准备。

你看,英伟达前15年都是非常艰难的,我觉得如果他这样的公司需要15年,那来也还是要做好更多准备,可能还要50年、60年的时间。来也还是一家相对比较年轻的公司,虽然我们做了9年,但是未来10年、20年 AI 还会迎来重要变革,所以我们更加坚定往AI Agent方向努力,去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高光不一定是上市。因为你上市了,如果很快又退市,或者跌到95%以上的市值,我也不认为上市那一刻是高光,真的变成只是“高光一下”。

资本市场我们是持续关注的,但今天来也已经逐渐走上盈利的道路,所以我们并不依靠“资本输血”,当然,如果有(投资)这样的机会,我们一定是开放的。

所以我的心态是说,来也要做至少50年、100年的公司也说不定。至少,微软创立还没到50年(微软成立于1975年4月4日),所以来也要做50年的公司,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届时在国内肯定也是“凤毛麟角”。

钛媒体AGI:AI Agent领域未来会出现“百花齐放”,还是不断淘汰?

汪冠春:从市场角度来说,如果是在 To B领域,我觉得很可能最后是三、五家公司存活下来,它一定也会面临着整合。

那么To C市场来说,至少在两三年内,消费级 AI 应用肯定是百花齐放,很多小而美的公司会涌现出来,但我不太看好ChatGPT变成一个超级应用,把谷歌、Meta都颠覆掉。当然,过去九年里,OpenAI做的也是非常棒,现在来也肯定是不如他们的。但至少,来也的(50年)寿命会比OpenAI更长。

(作者|林志佳,编辑|胡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