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知/快讯/ 正文

AI机器人产业观察:27款人形机器人扎堆斗艳,但规模量产和通用能力仍是行业挑战|钛媒体AGI

导读 很多人围着人形机器人“天工”进行拍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款机器人既能跳舞又能演奏歌曲;无处安放的脏衣服该如何收拾,一款人形机器人...

很多人围着人形机器人“天工”进行拍摄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款机器人既能跳舞又能演奏歌曲;无处安放的脏衣服该如何收拾,一款人形机器人精准识别抓取,并且将脏衣物投放至洗衣机内进行清洗;‘苏轼’现场与观众battle念诗。”

这些都是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大家似乎能看到的机器人展示情景。

8月21日,为期5天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吸引包括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院士和企业家等共计416位重要嘉宾,围绕AI与机器人核心产业话题进行充分探讨;博览会突出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效,169家企业600余件创新产品参展,其中首发新品60余款。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上,27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扎堆现象明显。而且根据钛媒体App计算,今年“能动”的人形机器人数量比去年增长了3倍左右,优必选科技、智元机器人、星尘智能、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 AI 和人形机器人企业均带着机器人产品参展,多家企业都在展厅直接搭建应用场景,初步呈现人形机器人动手干活能力。

然而,钛媒体App也通过走访发现,客观来讲,AI+人形机器人产业当前仍处于早期阶段,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所谓的“能蹦能跳”的机器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依然是走10米、或原地摆臂这种程度;同时,人形机器人仍难以大规模量产和商业落地,通用性和泛化性尚未形成。甚至,某两家企业的人形机器人21日上午还出现“掉零件”现象,在关键部件领域与国际顶尖水平仍存在差距,早期“草莽生长”被掩盖掉的技术问题开始凸显。

新华社主管的《瞭望》新闻周刊发文指,国内研发热情非常高,进步也很快,但是在原创技术上,产业往往善于做“从1到100”的开发,而缺乏“从0到1”创新。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指出,人形机器人的硬件门槛高、软件算法难、软硬解耦难、知识积累难、人才聚集难与安全应用难。

“虽然人形机器人是非常热的话题,但行业仍需要‘冷思考’。”江磊称。

全新万亿前沿科技市场来袭,人形机器人火爆展会

AI+机器人赛道到底有多热?看看融资数据就知道了。

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19年—2023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案例从2019年的37起增长至2023年的103起,投资金额从19.83亿元增长至97.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8.8%。2024年1-7月,行业共发生78起投融资案例,投融资金额53.62亿元,预计延续增长态势。

而Statista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 AI 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90亿美元,较2023年市场规模增长近30%。到2030年,预计这一规模将超过3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97亿元)。

高盛预测则更为乐观,其认为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987.44亿元)。

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27个人形机器人“争奇斗艳”,火爆整个展会。

其中,大会开幕式上,由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1.2 MAX”首次公开亮相,在现场数百位与会嘉宾和观众的见证下,身高173cm,体重60kg的“天工1.2 MAX”用双手抱起大会徽章,自主走上舞台中央,将会徽准确放入启动台上。

据了解,“天工”机器人是由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其成立于2023年11月,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重要“国家队”,股东单位包括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科技、亦庄机器人等。围绕“天工”和“开物”两大核心任务开展攻坚,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中心。

而“天工”机器人基于状态记忆的预测型强化模仿学习方法,将动力学方法的核心机理、人类运动数据和强化学习方法有机融合,结合了动力学方法平稳性高以及强化学习泛化性强的优点,可以实现自然拟人的行走奔跑,并能够稳定通过草地、沙地、丘陵、碎石、楼梯、斜坡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常见的复杂环境,可更好地满足各类任务。不仅如此,“天工”还实现了对人全身动作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够跳舞、鞠躬、打招呼,并且科研机构及机器人相关企业可基于“天工”母平台的软硬件功能,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二次开发。

在人流汇聚的大会入口序厅,“天工”还秀了一把跑步机上的奔跑,能够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同时进行高自由度的复杂运动。另外,此次创新中心展区还展出了清华、北大、优必选、因时科技、星海图等十余家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创新产品,覆盖了机器人技术的多个关键领域,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突破与应用。

优必选科技则在现场展示人形机器人的工业版Walker S系列,现在已经进入多家车厂,和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等诸多汽车企业达成合作。

同时,Walker S还能够检测汽车轮胎,完成后在大屏幕上就会出现不同部件的检测结果。另外,在智能搬运任务中,Walker S系列人形机器人首先构建周围环境的3D语义地图,实现复杂环境中的精准导航与避障。

星尘智能新一代AI机器人助理Astribot S1则直接在现场大笔一挥,在数小时内复刻了专家的扬琴、书法、咏春拳、糖画等技艺,写出一手绝佳毛笔字,引发关注。

S1产品依托了星尘智能自主研发的面向AI(Design for AI)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架构,将“AI智能”与“最强操作”强耦合,让机器人高度仿人,能像人一样学习、思考和劳动,与人流畅智能地交互,使用人的工具和设备、帮人完成枯燥、困难或危险的任务,奠定了具身智能技术基础与核心技术优势。星尘智能预计于2024年完成商业化。

星尘智能CEO来杰表示:“我们的愿景是让数十亿人拥有 AI 机器人助理。无论是照顾家庭还是到工厂工作,机器人在学习、决策和执行上越像人,越能帮人做得更多和更好,因此欢迎大家给S1提需求,让它的能力能从55%、85%成长到99.99%,无限接近人类水平。也希望未来五年到十年,AI机器人就能走进千家万户。”

银河通用机器人盖博特(Galbot)在现场展出的是几个真实的工作场景,让机器人去搬运物品、摆放货物等(孩子不能干扰)。据悉,成立短短一年,银河通用机器人(GalaxyBot)近期完成天使轮融资共计7亿人民币,投资方包括美团点评战投、北汽产投、商汤国香基金、讯飞基金等顶级战略及产业投资方;启明创投、蓝驰创投、经纬创投、源码资本、IDG资本等头部财务机构。

科大讯飞则在现场展示超脑2030计划最新科技成果,包括全球首个集成大模型和多模态强化学习控制的人形机器人,可以执行拿取可乐、行走等操作。科大讯飞称,这一人形机器人已经集成了大模型和多模态强化学习控制,云端协同技术取得突破,结合星火大模型,国内率先拉通“大脑-小脑-本体”全链路,复杂任务拆解成功率超过95%,开放场景物体寻找成功率超过85%。

商汤科技旗下家用机器人品牌“元萝卜SenseRobot”,则发布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国际象棋专业版(以下简称“元萝卜国象机器人”),其搭载自研的AI引擎将棋力精细划分为25个等级,实现了通过机械爪拾取立体棋子,并进行人机对弈、人人对弈、记谱复盘等功能,拥有超越人类世界冠军的最高棋力水平。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元萝卜总裁马堃表示,这是全球首个走进家庭的国际象棋机器人。“自1997年‘深蓝’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冠军以来,近30年间,国际上一直没有出现国际象棋机器人实现量产走进家庭的先例。今天,元萝卜攻克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与工程难题,开创了业界先河,填补了市场空白。作为家用下棋机器人的开创者,我们希望用科技的创新将AI技术赋能国际象棋,惠及更多家庭用户,为国际象棋的推广尽一份力量。”

据了解,9月下旬,元萝卜国象机器人将正式上市。

此外,其他人形机器人产品展示也非常精彩。帕西尼感知科技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现场疯狂“比心”,引起围观。其多维触觉人形机器人TORA系列拥有多自由度双臂和4指仿生灵巧手,双手上有近2000个自研ITPU高精度触觉传感器。

整体来说,此次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了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最新阶段,大部分依然还是原地展示动作的情况,至于帮人类完成洗衣、叠衣、做早餐等简单家务场景,我们并未在展台上看到类似场景。

中国密集发力,但仍亟待解决重复竞争和“内卷”问题

目前,中国多地密集发力,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建立创新中心整合产业链,到搭建开源平台共享成果,再到集中攻关底层技术,多个环节加速发力,加快相关核心技术突破。

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同时,该指导意见还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就是在这个月,国内首家瞄准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和应用生态建设的创新中心——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拉开了北京、上海、广东等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在这一新赛道领跑的序幕。

2024年以来,浙江、山东、安徽、四川等制造大省快速跟进,多地成立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创新中心,发挥技术攻坚、本体集成和应用示范场景储备的比较优势。从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到“天工”、“青龙”横空出世,从会说四川方言的“夸父”到创下两个月开发速度之最的“行者泰山”,中国发布整机产品的企业数量已超过20家。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表示,中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

根据企查查数据,中国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达到71.67万家。其中,优必选Walker、小米CyberOne、达闼Ginger、傅利叶GR-1等一批国产人形机器人已陆续面市。

然而,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处于早期,距离形成规模化商业应用仍需时日。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表示,“相比国外,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体量较小,这样的行业格局虽然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也容易造成重复竞争”。而借助创新中心等平台,将共性的突破性成果开放开源给行业,搭台唱戏,有利于行业整体快速发展。

一位机器人从业人士向钛媒体App坦言,当前人形机器人自身成熟度不太够,市场期望值过高,导致整个行业处于PPT式“内卷”情况,尤其在机器人量产和规模商业化仍处于“少数人的游戏”,需要相关行业和企业共同解决这些挑战。

截止到2023年6月30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科技披露,其累计售出超76万台机器人,但Walker系列仅在2021年售出1台,2022年售出8台,2023年上半年售出1台。 这也就意味着,两年半时间内,优必选的Walker系列仅卖出十台,其平均售价则高达598.8万元。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兼营销服副总裁姜青松此前向钛媒体App表示,预估公司双足人形机器人今年发货量约200台,轮式人形机器人则在100台左右——但多位行业人士对于这一量产速度仍存质疑。

在启明创投日前举行的一场创业与投资论坛上,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大-银河通用联合实验室主任王鹤认为,人形机器人最终的目的是通用,取代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情的专用机器人,实现多任务、柔性地操作,未来打造员工型机器人,真正对制造业和劳动力市场进行革命性的推动。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则说,任何一个新产业的出发,最开始是基于我们有新的核心能力出现,可能是以demo的形式展现,这是0到0.1的过程;接下来是0.1到1的过程,就是核心能力能不能找到对应的核心价值。“我认为目前的具身智能大部分公司和团队都处于这样的阶段,我们把我们的机器人用到包括汽车、3C、家电等工业场景里,找到它最合适的这个点。”

赛迪智库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撰文表示,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科技和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发展前景广阔。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人形机器人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无论在核心技术、商业化进程还是伦理监管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于人形机器人难量产话题,8月21日,一家机器人公司CTO向钛媒体App坦言,原因在于两点:一是自身成熟度不太够,泛化性能不够,场景也很难直接适应;二是没有达成工厂对你(人形机器人)的期望,所以不会大规模生产,这种前期“试用”对于量产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最终很有可能卖不出去。他直言,用大模型驱动通用 AI 技术这条路很难实现商业化。

一家机器人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副总裁在一场会议上表示,如果估值越高,人形机器人企业自身很难退出和盈利,这背后需要更多投资的长期“耐心资本”。

但瑕不掩瑜。当前,全球生成式 AI 技术引发关注,而人形机器人本质上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核心技术,依然需要时间大模。同时,人形机器人是通用 AI 的一个重要载体,未来会蕴含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赛迪智库认为,在政府引导和投资驱动下,2024和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一批领先产品将开始小规模量产,同时也将有更多其他行业企业跨界入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到今天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开展机器人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完善“机器人+”应用体系,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林志佳,编辑|胡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