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的典故由来】“鸡肋”一词,源自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则典故,常用来比喻事物虽有表面价值,但实际意义不大,难以取舍。这一成语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记载,后在《三国演义》中被广泛引用,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
一、典故来源总结
“鸡肋”的典故源于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故事。当时,曹操率军进攻汉中,战事久拖不决,士兵疲惫,士气低落。曹操下令撤军,但又不愿公开承认失败,于是以“鸡肋”为令,暗示将士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杨修听出其中深意,立刻收拾行李准备离开,结果被曹操以“扰乱军心”之名处死。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看似有用、实则无用,让人进退两难的事物。
二、鸡肋典故信息表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三国演义》 |
人物 | 曹操、杨修 |
背景 | 曹操率军攻汉中,战事不利,决定撤军 |
语义 | 比喻事物虽有表面价值,但实际意义不大 |
成语来源 | “鸡肋”一词来源于曹操的命令 |
后世用法 | 常用于形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事物或情况 |
文化影响 | 成为汉语中常用成语,广泛用于文学、日常表达 |
三、结语
“鸡肋”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某些选择时,要理性判断其真正价值,避免陷入“无用而难舍”的困境。这一典故穿越千年,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