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知 > 严选问答 >

如嚼鸡肋典故

2025-10-28 11:50:41

问题描述:

如嚼鸡肋典故,时间来不及了,求直接说重点!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28 11:50:41

如嚼鸡肋典故】“如嚼鸡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事物或行为没有实际意义,如同吃鸡肋一般,既不能满足口腹之欲,又难以丢弃。这个成语源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一段记载,背后有一个历史故事。

一、成语出处与典故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一次行军途中,命令士兵们休息,自己则坐在帐中沉思。当时他正面临一个战略上的难题:是否继续进攻汉中。此时,谋士刘晔建议他乘胜追击,而其他将领则认为应该回师休整。曹操陷入两难之中,最终决定暂时撤退。

在撤退途中,曹操随口说了一句:“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句话后来被传为“如嚼鸡肋”,用来比喻那些进退两难、没有明确价值的事物。

二、成语释义

项目 内容
成语 如嚼鸡肋
拼音 rú jiáo jī lèi
出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典故 曹操对汉中战事的犹豫不决,用“鸡肋”比喻其处境
释义 比喻事情虽有表面价值,但实际意义不大,难以取舍
用法 多用于形容工作、任务、决策等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
近义词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反义词 有头有尾,得心应手

三、成语使用场景

1. 工作场景:某项任务虽然做了不少,但成果并不明显,可以用“如嚼鸡肋”来形容。

2. 生活场景:一段关系或某种习惯,让人觉得勉强维持,但又不愿放弃,也可用此成语。

3. 学习场景:某些课程或资料内容枯燥无味,却不得不学,也适合用此表达。

四、总结

“如嚼鸡肋”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写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要敢于做出决断,避免陷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困境。同时,它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哲理思考。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汉语文化的精髓,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