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如何避险 《全民安全公开课》开讲
今年入汛以来
极端降雨频发
遭遇暴雨、洪涝如何应对?
雷电天气该如何避险?
驾车涉水需注意什么?
不慎溺水应如何自救?
昨日(7月12日)
总台央视新闻、国家应急广播
与应急管理部联合推出的
《全民安全公开课》直播第二期
《汛期避险》开讲
本期节目联动北京、长沙等地的应急科普场馆,通过现场记者的第一视角,结合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特聘防汛抗旱专家张涛、北京市通州区消防救援局新闻宣传科副科长祁兴龙、世界游泳冠军杨丽娜的权威讲解,聚焦雨势解码、车辆落水自救、溺水自救等主题,多角度多形态进行汛期避险知识科普。
暴雨、洪涝来袭,如何避险?
4月1日起
我国正式进入汛期
多地出现持续时间长
短时强度大、覆盖范围广
的强降雨过程
密切关注相关部门发布的
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信息
掌握安全的避险自救方法
至关重要
天气预报是如何出炉的?
看懂暴雨预警
6月2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来首个暴雨红色预警。红色预警意味着什么?我国中央气象台共发布过几次暴雨红色预警?一起学习↓
如遇暴雨、洪涝,应如何避险?
不要前往桥底、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商场等低洼地区;尽量减少外出,如必须徒步出行,可携带一根长杆探路,避免掉进缺失井盖的下水道;居住在低洼地带的居民,家中应提前备好应急包,密切关注当地相关部门发布的避险提示。
“暴脾气”的强对流天气
如何应对?
3月31日凌晨
江西南昌突发强对流天气
风力高达11级
造成4人死亡10余人受伤
5月25日
安徽黄山飞来石区域发生雷击
致碎石飞溅,13名游客受伤
7月5日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鄄城县等地
突发强对流龙卷风自然灾害
致5死83伤
......
一件件死伤事件背后
既有强对流天气等
大自然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
又有防范措施缺失等人为因素的疏忽
遭遇大风天气,如何避险?
气象部门将风力分为0级到17级,共18个等级。通常,当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8级(17.2m/s)时称为大风。大风来袭,小心出门有“风”险↓
遭遇龙卷风,如何避险?
龙卷风多发于夏季的雷雨天气,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龙卷风的来临常伴随黑色低云、积雨云,还有电闪雷鸣。此外,冷风、大雨和冰雹,往往也预示着龙卷风的发生。遇到龙卷风该怎么办?戳视频学习↓
遭遇雷电,如何避险?
我国雷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月至9月,7月达到峰值,6月至8月是雷电灾害高发期,此时雷电造成的伤亡人数占全年65%。
遭遇雷电天气怎么办?一定牢记“八不要”:
不要躺在地面上;不要在河流、湖泊等水域附近逗留;不要靠近高压电线、路灯、广告牌等;不要躲在公园里的简易建筑物内;不要站在阳台上观看雷雨闪电;不要在空旷地带打伞;不要把钓鱼竿、球拍等物品扛在肩上;不要在大树下躲避。
雷电天气开车时怎么避险?能躲在车内吗?一起来看↓
车辆落水如何快速逃生?
进入汛期
强降雨天气频发
车辆涉水被困风险随之增加
一旦车辆落水
由于发动机熄火、水压迅速上升等原因
车门往往难以直接打开
若缺乏正确的逃生技巧
极易造成悲剧发生
雨天驾车涉水要注意什么?
暴雨、短时强降水容易造成道路积水,为防止车辆陷于水中,驾车出行遇积水路段,应牢记“一看二探慢通过”原则。
车辆落水如何自救?
如遇车辆落水,第一时间正确自救,可大大提高逃生概率。
第一时间解锁:车辆入水时电路不会立即失效,应快速解开安全带、解锁车门、车窗,在车辆完全沉没前迅速逃离。找准开门时机:若车身已完全被水淹没,极大的水压会使车门、车窗无法打开,应等待水从车辆缝隙中涌入,待车外与车内水位持平,内外压力对等后,再打开车门。使用安全锤:正常方法不能打开车门、车窗时,可用安全锤垂直击打侧面车窗四角逃生。
遭遇溺水,如何自救?
汛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
需警惕水库、塘堰
沟渠、河流、湖泊等水域
切勿在缺乏安全设施
水域不明的情况下
冒险下水游泳
不会游泳的人落水如何自救?
1. 三不要:不要慌张;不要随便乱抓;不要胡乱呼喊。
2. 四步骤:屏住呼吸,双手在前;头向后仰,用嘴呼吸;双手贴近水面,伸到头顶上方;下颌上仰,膝关节微屈。
水中抽筋如何快速自救?
1. 腿抽筋:游到岸边或抓住漂浮物;深吸一口气潜到水下掰直脚,再用力往外踹。
2. 手指抽筋:手握成拳,反复抓握,再用力张开。
全网关注的“死亡V字流”
究竟有多凶险?
6月2日
两名驴友在浙江台州石人峡
横渡野外溪流的过程中
不幸落水失联
6月4日
两名失联驴友被搜救人员找到
经确认,已无生命体征
这一事故背后
“死亡V字流”被网友广泛关注
什么是“死亡V字流”?
一般情况下,通过激流时,涉水者身上至少有两根安全保护绳索:
一根短绳(基础保护绳)连接渡河主绳,防止渡河者被水流冲走,起到基础的保护作用;另一根为牵引保护绳,由岸上保护人员牵引,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可以将涉水人员牵引回岸边,保证安全。
遇“死亡V字流”能否脱险?
面对“死亡V字流”这一险情,有脱险的可能吗?一起了解↓
防灾科普、久久为功
一起关注《全民安全公开课》
掌握应急避险知识
共筑汛期安全之堤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查看原图 1019K